01
药耗结算改革大提速
多省提前落地
当前,药品耗材回款压力依然较大,过长的回款周期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周转压力。
2025年,医保“三结算”改革——即时结算、直接结算、同步结算快速推进,通过回款路径调整、回款流程完善、回款周期压缩,直面回款“三角债”问题,帮助医院及企业缓解资金压力,
开年至今,改革节奏明显加快。
截至7月3日,陕西省12个统筹区均实现了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任务落地,对定点医疗其中,榆林市作为国家试点城市,4月底实现即时结算改革实际付费,其余统筹区提前半年完成既定工作目标。

据统计,陕西省目前已开通即时结算医疗机构134家,完成4.72万人次的费用即时结算,涉及结算医保基金1.19亿元。
江苏全面实现医保基金即时结算,截至5月底,全省已累计为5.2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拨付医保结算资金321亿元。
江苏明确要求即时结算向乡镇卫生院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倾斜。有中心卫生院负责人表示,过去,医院运转既要垫资又要等款。实施“即时结算”改革后,大大缓解了其面临的资金压力,药品储备、设备采购等医院日常运行所需更有保障。
今年3月,山东已实现全省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全覆盖。截至5月底,已向3.3万多家定点医药机构拨付资金403.44亿元。
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《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》,2025年要完成全国80%统筹地区实现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改革。
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,全国300个启动即时结算的统筹地区已累计拨付医保基金3001亿元,与此同时,29个省份的284个统筹地区已预付医保资金763亿元。截至5月6日,已推进即时结算的统筹地区达到77%,改革速度超预期。
新规落地后,医保对医院的回款周期从最长30个工作日到最快1天,“日拨付”正在逐步落地。即时结算改革后,医保基金流转效率大幅提升,定点医药机构资金压力减轻,也将促进对医药企业回款效率的提升。
此外,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工作今年进一步扩围,有望直接提升药品耗材回款效率。直接结算推进缓慢的省份正在追赶改革节奏,推进新规落地。
国家医保局此前明确,2025年全国基本实现集采药品耗材、国谈药的直接结算,2026年全国全面实现集采药品耗材、国谈药的直接结算。
02
智能化平台高效赋能
结算流程“无缝衔接”
在医保结算的效率变革中,智能化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此前,天津市医保部门依托全市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,优化结算流程,重点强化预算管理,医疗机构无需改造自身HIS系统就能“无缝接入”。
为确保医保基金平稳可持续运行,杭州市协同省医保局构建“智能风控+事前审核”风控体系。对可能影响基金运行安全的定点医疗机构,暂停其“日结算”。在智能风控规则下,医保结算风险可以被系统及时预警和处理,有效避免基金损失。
在当下的医疗领域革新中,智能化平台的赋能作用正在快速显现出来。
今年5月,山东省医保信息平台上线“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”。济南作为首批试点城市,率先实现数据上传至国家医保信息平台,截至6月23日,成功上传48家定点医疗机构的CT、DR、MRI等影像索引数据5.08万余条。通过全国标准统一的医保影像云索引ID,可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实时调阅济南参保人影像资料。
仅在影像领域,基于影像数据与医保结算数据,可开展医学影像方面的医保基金事中审核与反欺诈监管,提升医保基金监管质效。落实医学数字影像服务奖惩政策,保障定点医疗机构提供“质价相符”的放射类检查项目,推动影像检查结果互认。
此外,数据价值还有较大挖掘空间。依托医保信息平台,基于医保影像云索引共享模块,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、智能影像分析等先进技术,可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,为患者提供更高效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福建省医保局通过省级医保信息平台的数据可视化应用体系,开发了医保数据定向发布模块。截至今年6月,福建各统筹区已连续3个月发布相关医保数据。
通过数据可视化应用体系,定点医疗机构可快速获取到机构自身的汇总分析数据,还能获取医保公开的各类指标内容及机构的横向分析统计数据,如各家医院当期的就医量、总费用TOP20病例的详细费用(总费用、例均费用、费用结构)、与支付标准的差异、与其他医院平均值的差距等,使得医院能轻松对标找差、分析原因,并制定精准的运营策略。
在智能手段助力下,一场深度变革正悄然发生。
END【来源:赛柏蓝器械】